近日,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中,“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”被放在了首位。我國雖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,但“大而不強”“全而不優”的問題仍然突出。對于工業機器人企業來說,在中國制造特有的模式下,勢必需要走出一條新的道路。
中國特色下的工業機器人企業
在談國內制造業之前,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。
近半年以來,制造業PMI指數持續下降,2月份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已經低于50.0%的臨界點,外需疲軟,產出指數甚至續創兩年半低點;從企業規模來看,大、中、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1.5%、46.9%以及45.3%,小型企業PMI較上月下降2%。但是中國PMI指數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。放眼全球,美國、日本等國的制造業指數都呈下滑趨勢。
在這樣的大環境下,中國此前商業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優勢將逐漸地顯現出來。
過去幾十年,中國制造業的生存環境和要素也一直在變化,總共造就了三波不同的制造浪潮。第一波是起于80年代的以食品、五金、電器為代表的消費品制造業;第二波是崛起于90年代的以電腦、服裝制鞋為代表的出口加工制造業;第三波則是以房地產為龍頭的重工制造業。
如今,在前有美國、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圍堵,后有印度、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成本優勢進行追趕的壓力下,中國意在完成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型,掀起第四波“由制轉質”的浪潮,同時通過“一帶一路”走起中國式全球化的道路。
目前,中國幾乎是所有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場,得益于物流等商業基礎設施的建設,在互聯網消費時代出現的電商行業蓬勃發展。2019年雙十一期間,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當日成交額達2135億元,同比增長26.9%;京東11.11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突破了1000億元。這些亮麗的成績單背后,折射出的是龐大的制造需求。
龐大的產業鏈、巨大的市場需求、完善的物流體系,這些國內優秀的商業元素正在吸引海外企業的關注。
瑞士abb、日本發那科、日本安川、德國庫卡并稱為機器人領域的“四大家族”,這些巨頭占據了中國機器人產業70%以上的市場份額,并且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、焊接等高端領域。
近兩年來,四大家族都陸續在中國投資建設生產基地,這其實是肯定中國制造業發展環境的一種側面體現。
目前機器換人程度較高的行業是汽車和制藥,而近些年的熱門行業則是3C與新能源。3C行業由于產品迭代快,配合產品迭代進行的工藝迭代和產線迭代,將為工業機器人企業和自動化集成商們帶來了大量的訂單。
綜合以上因素,在這樣的大環境下,和成熟的服務商競爭,國內的工業機器人需要放棄什么、專研什么、聚焦什么,這都需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。
生存與否
交給時間還是主動出擊?
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勢必會蓬勃發展,但是國產零部件從性價比和品質上都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優勢,產業鏈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去成熟。撇開發展不談,目前絕大多數的工業機器人企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去。
按照億歐采訪的幾位工業機器人企業的說法,行業在3年內會進行一輪洗牌,最后能剩下的,不過是各個細分領域前5-10家左右的企業。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蝦米,蝦米啃青泥。身在其中的參與者們,或退出,或改行,或被吞,最終留下來的企業則進入長期拉鋸的決賽圈。
類比手機行業的發展,此前在山寨機盛行的時候,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場上出現了如迪信通一類的全國聯鎖手機銷售商,店里出售各種各樣品牌的手機。然而現在能活下來的國產手機企業屈指可數,華為、小米、vivo、OPPO等幾家企業各有千秋,加上擁有自己線下門店,迪信通這類企業的業務自然也大大縮水。現在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就類似于三國鼎立的前期,競爭自然異常激烈。
對于工業機器人企業如何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獲得較高的存活率,億歐在綜合采訪了幾家工業機器人企業后,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:
避開巨頭,找準市場